《史记》中的宋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1、宋襄公是历史上诚实守信的代表人物,仁义得令人发笑,但确实不失可爱。宋襄公并不是傻子,但他确实很单纯。有个成语叫仁义之师,就是宋襄公的杰作。宋襄公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并且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数次受辱。
2、《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其中,就宋襄公来说,被很多人视为最没有含金量的春秋五霸。尤其是和齐桓公、晋文公等春秋霸主比起来,宋襄公实在是徒有虚名。
3、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兹甫(?-前637年),《史记索隐》中说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
4、宋襄公是 历史 上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虽然被后人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历史上宋襄公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宋襄公固守仁义不肯半渡而击,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大智慧?
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敌人终于上岸了,宋国的那位大将军告诉这位国军说,楚军现在很乱,我们正好发动袭击,趁他们没有排兵布阵的时候,打败他们还是有机会的。但是,这个国君还是不听。
宋襄公的行为,倘若放在今日,确实是非常不讨人喜欢的。但是倘若你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的话,就能够理解宋襄公的决定了,他虽然看得清楚敌我形式,但是骨子里的古礼的贵族基因,让他无法带头破坏礼法,最终有了那样的决定。而这,便是“礼”的重要表现,也是一种可贵的战争精神。
结果呢?在泓水河边,宋襄公又抽风了,大手一挥全军后退,让他们上岸,就过可想而知,当楚国大军登岸以后,十个打一个,宋襄公被打的落荒而逃,半渡而击这个典故就是在这一战中产生的。
同样都是敌强我弱的情况,同样两军也是隔水对峙,潍水之战和泓水之战却有着不一样的结果。在战争中,把握好战术,利用好天时地利人和,掌握主动性非常重要,半渡而击明显是一个掌握主动性的好战术。宋襄公自称仁义之师,在战争中主动把胜利让给敌军的行为在军事上是一件很蠢的事情。
宋襄公是嫡长子,按照道理来说继承国君是应该的事情,但是宋襄公却以目夷年长且仁义为由而让出了国君之为,直到目夷坚决推辞而作罢。宋襄公通过让国一事,在时代中凸显出来,春秋混战不断,皇子王孙时刻为皇位这块蛋糕弑父杀兄,拉帮结党无情争夺。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为什么会失败?谈谈你的看法。
待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
有一次,宋襄公率宋国军队跟楚国打仗,楚军过河的时候,他手下的大臣跟他说,趁楚军还没有全部过河,趁机进攻会大胜。他不愿意,说自己是仁义之师,不趁人之危。当楚军过河之后还没列阵,大臣又劝他进攻,他还不愿意。
看起来,太子比我贤能,况且废黜太子,这是不合礼法,我不会当国君的。 于是太子慈父登上国君之位,是为宋襄公。 第二年,宋襄公参加葵丘之盟。 葵丘之盟上,齐桓公的霸业给宋襄公留下深刻印象。套用刘邦的一句话就是 对于宋襄公而言,齐桓公就是偶像。而且宋襄公和齐桓公是有亲戚关系的。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地。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率兵伐郑,楚派兵伐宋救郑。十一月,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今河投送拓城县北)边上对阵开战,历史上叫做“泓水大战”。宋军已经排成队列,楚军尚未全部渡河,司马提议乘此良机全线出击,宋襄公不答应,认为趁人之危不算是仁义之师。
宋襄公:始终坚持所谓的仁义,不仅没能成就霸业,自己也命丧黄泉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也想像齐桓公一样成就霸业但是楚国是他成就霸业上的拦路虎,而且楚国实力强大,宋襄公在与楚国决战的时候还想着想原来周朝打仗时一样双方摆好阵势,等双方都准备好之后才进行决战,但是战机不等人,就因为他的这种仁义最后宋国被楚国大败,他本人也受重伤,最后命丧黄泉。
转载请注明:云顶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感悟评价 » “仁义之师”宋襄公的体会,宋襄公 仁义之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